宝洁和联合利华,一家美国公司,一家英国公司。这两大巨头,早已经渗透到了咱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很多年以来,它们两家的广告,在咱们千家万户的电视上是循环播放;它们的产品,堆满了各大商超的货架,包括街头便利店小卖铺;甚至,很多长期以来,被大多数消费者视为国货的,比如中华牙膏,也早就被这两大巨头收入囊中。
今天的商战风云,我们一起走进宝洁和联合利华的故事。
19世纪三四十年代,美国俄亥俄州西南部一个叫辛辛那提城市,在它的码头沿岸,运载生猪的船只随处可见。这座城市每年可以屠宰10万多头猪,几乎是整个美国的四分之一,人们给送了个外号,“猪都”。
屠宰生意红红火火,上下游产业也跟着发展得如火如荼。当时,猪油是制造蜡烛和肥皂的主要原料。所以,辛辛那提很自然地就成了蜡烛和肥皂商扎堆的地方。
无巧不成书,在这两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,有两个人阴差阳错地娶了一对姐妹。他们分别是蜡烛制造商波克特,和肥皂制造商甘保。因为原料和工艺类似,双方难免会展开竞争,导致这家总是充满浓浓的火药味。
不过,这俩家人里头,有个明事理、能劝和的老岳父。老岳父一看两女婿整天比来比去,火药味十足的,这怎么行?特别是眼看着经济形势不景气,他们还这样吵来吵去,迟早会把这个家搞得四分五裂。于是老丈人出面,表示:一家人不说两家话,窝里斗是没有前途的,不如你们俩把公司给合并了算了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共渡难关,一起把生意做大。这不好吗?
波克特和甘保一听,天大地大不如老丈人的面子大。听他的。1837年8月22日,两个人合伙成立了一个新公司,一起生产蜡烛和肥皂。新公司的logo,就取波克特名字的首字母P,还有甘保名字的首字母G,合在一起P&G。就这么着,后来影响全世界的日化巨头,宝洁,诞生了。
合并后的宝洁,很快就驶入了发展快车道,等到九十多年后,联合利华成立时,宝洁早就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龙头企业了。
特别是电视被发明出来以后,美国家庭里,经常那电视机从早开到晚。电视上成天都是些一些长长的、感觉永远也看不完的家庭剧。于是呢,宝洁就时不时,见缝插针地,在中间插播几条广告,向看电视剧家庭主妇推广自己的产品。在这,科普一个小知识,咱们经常说 “肥皂剧”“肥皂剧”,就是因为宝洁老是在那些电视剧中间,插播肥皂广告。
说完了宝洁的来源,咱再来看看联合利华。联合利华的创始之路,和宝洁很类似。也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,由两家公司合并而来的。
1929年,在大萧条的阴霾下,英国的利华兄弟公司和荷兰的联合麦淇淋公司签订协议,组建成了联合利华。
不过,人家宝洁创始人毕竟是亲姊妹亲连襟,合并了之后就真的融为一体,变成一个公司了。利华兄弟和联合麦淇淋的合并,用当下的话来形容就是:合并了,但没完全合并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联合利华采用的是双核心架构,它在英国与荷兰分别设立了总部,还分别上市,但共同负责业务。这种结构,很符合欧洲人分权制衡的理念。但是,作为一家公司,这结构是不是有点太松散了?遇到事情,是不是就很容易这么推诿和扯皮?而这,就为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埋下了种子。
当然了,在合并初期,这些种子还没发芽长大,一切都顺风顺水,所以,联合利华的产品一路扶摇直上,连续击败了多个对手。
比如在美国,联合利华的力士香皂,俘获了众多消费者的芳心。它在广告里说啊,“每10个电影明星中,就有9个用力士香皂呵护她们的肌肤”。为了增强这则广告的说服力,画面上甚至还有16个好莱坞女影星集体签名的证言。16个好莱坞影星啊!这说服力,这影响力,太大了。要知道,当时的美国,还不流行名人代言,名人要出来说个啥,大家肯定都毫不怀疑。没有任何悬念,力士香皂一炮而红,风头甚至盖过了宝洁引以为傲的象牙肥皂。
就这样,宝洁和联合利华在美国市场龙争虎斗,在欧洲市场龙争虎斗,等到全球化轰轰烈烈地开始了,又到处攻城掠地,在世界各地的市场龙争虎斗。总的来说,战况十分胶着,但宝洁还是要压过联合利华一头。
等到20世纪70年代末,他俩已经把世界各地的日用消费品市场,给瓜分了个遍,跑马圈地的速度,也跟着放慢了,不是不想继续突进,而是剩下没突破的地方不多了。
于是,这时候,在遥远的东方,还有一片未开发的沃土,吸引着它们的目光。哪里呢?那就是刚刚改革开放的咱们中国。
打入中国市场,这项重要的战略决策,几乎同时摆在了宝洁和联合利华的总裁办公桌上。对于宝洁来说,这是一个可以彻底甩开联合利华的机会;而对于联合利华来说,抓住了中国市场,完全可以实现逆风翻盘。
1986年,联合利华进入中国市场,在上海成立大中华区总部。两年后,宝洁选择广州作为大本营,参与到神州大地的角逐中。
这对斗了几十年的冤家,准备在中国大干一场。
2. 登陆:打响日化第一枪
宝洁登陆中国,比联合利华晚了两年。这并不是宝洁对中国市场不够重视,而是它利用前期的时间,在做大量的市场调研。
孙子云: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宝洁为了读懂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,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派出了两支调研团队。一支是科班出身的学术团队,这些研究人员举办研讨会,抽检各地商店的货品,利用专业调研方法获取大量数据,进行各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,力图用科学的手法搞清中国市场的现状。另一支是接地气的民俗观察员,这群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深入到城镇乡村,研究中国人的吃喝拉撒习惯。
那么,宝洁得出什么结论了呢?
首先是,中国人比较好面子。这点为宝洁提供了思路,它们引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款产品是海飞丝,主打的是去屑这个概念。
宝洁为海飞丝量身打造的广告大多和头皮屑的困扰有关,比如说一对年轻男女在公园里约会,他们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,越聊越投机,相谈甚欢,正当气氛越来越暧昧的时候,女生轻轻靠在了男生肩膀上,却发现男生肩膀上有很多头皮屑,顿时,暧昧没了,气氛尴尬了。
等到第二次约会的时候,男生精心准备,提前使用了海飞丝洗发水,头皮屑没了,人更自信了,女朋友也追到了。
这个套路,海飞丝用了几十年,隔段时间就换一个场景、换一对演员,拍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广告。老实讲,使用海飞丝并不能让你找到对象,但是宝洁贩卖焦虑的效果却很好,当时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约100元,但一瓶300毫升的海飞丝就卖19元,几乎可以说是轻奢消费了,但这玩意不仅成为了年轻人追求的时尚单品,还经常逢年过节被拿来送礼。
就这么,宝洁成功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。
那么,提前两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联合利华呢?进来的早,不表示发展得好。当宝洁海飞丝买的飞起时候,联合利华还在苦哈哈地卖肥皂,回头一看宝洁的海飞丝都出圈了,这才着急起来。
既然你宝洁一副很懂中国的样子,那我联合利华就要比你还懂。可是,怎么才能打败宝洁搞了好几年的调查研究呢?联合利华思来想去,觉得自己再怎么调查也难以超越,不如使用金钱的魔力,以资本换市场,买下一个懂中国的品牌。
上世纪80年代,有一家叱咤风云的老国货,几乎占据了30%的牙膏市场——上海牙膏厂生产的中华牙膏。中华牙膏,这名字多响亮,根基多深厚,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成长。
既然中国人已经这么重视头发干不干净、顺滑不顺滑,那牙齿自然也不会落下不是。这一次,联合利华无论如何也不想再次被宝洁甩到屁股后面。
联合利华要买,问题是,上海牙膏厂愿意卖吗?您还别说,还真愿意。当时,中华牙膏虽然成绩璀璨,但随着民营品牌的兴起,外资品牌的涌入,谁也不敢保证以后会是什么样。所以,上海牙膏厂抱着“以市场换技术”的美好愿景,也希望能够和联合利华联姻,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。
双方一拍即合,1994年1月,上海牙膏厂和联合利华合资,成立了上海联合利华有限公司。联合利华豪掷地1800万美元入股,取得了控股权和中华牙膏的品牌经营权,而中华牙膏也以租赁的方式交给了联合利华。
没错,协议里写的是租赁。但是,只要联合利华今后生产的中华牙膏销量高于1994年,并且按约定缴纳品牌使用费,那么,这个“国字号”品牌,就一直属于联合利华了。
果然,在取得中华牙膏的经营权之后,联合利华一跃成为了牙膏品类中的老大,看得宝洁只能干瞪眼。
可是,联合利华的成功来得太容易了,心态就开始飘了。嘿,征服中国消费者很简单嘛,这才一板斧就够了。然后,它决定干一件事,干啥呢?它觉得,中华牙膏卖得再好,说到底也只是干儿子,必须培养自己的亲儿子才行。于是,联合利华做了一个让人惊掉下巴的决定:它,竟然把中华牙膏给雪藏了!换成谁呢?它自己做的品牌,洁诺牙膏。
虽然当年联合利华在洁诺牙膏上砸了不少资源,可是,因为价格较高、定位模糊,等种种原因,咱中国老百姓就是不认可,买牙膏?还是要中华啊。就这一歪招,联合利华在牙膏市场上的份额迅速缩水。
这一波骚操作,直接把宝洁看呆。本来它是没有机会的,谁能想到联合利华自毁长城啊?于是,宝洁迅速出击,祭出了自己的王牌:佳洁士。
宝洁分析了一下中华牙膏成功的原因,又去翻了翻自己市场调研的小本本,认为国人有一种对中草药的谜之崇拜,于是,就推出了中草药配方的佳洁士,这一策略大获成功,绿色中草药包装的佳洁士迅速收获了一大批消费者的喜爱。
联合利华这下慌了,怎么顺风局也能被宝洁偷家,这洁诺铁定是烂泥扶不上墙了,只能指望中华牙膏了。只是,雪藏了这么久的中华牙膏,品牌影响力持续下滑,哪能一下子就重回巅峰呢?
这一局,联合利华又输了。
如果是其他公司,恐怕已经产生宝洁PTSD了。但是,对于财大气粗的联合利华来说,这两次失败只是皮外伤,自己毕竟还拥有多芬、力士等众多知名品牌,鹿死谁手还不好说呢。
接下来,联合利华该如何出招呢?